日前,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庄长宽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作具体阐释。
庄长宽指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起源于生产生活与军事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
这些项目往往与他们的生存技能、宗教信仰、娱乐需求等紧密相连。中国各少数民族通过迁徙、贸易往来、战争等方式,促进了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交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世代传承,有口传身授、民俗活动、宗教仪式、竞技比赛等多种途径。
例如,蒙古族的摔跤比赛礼仪和传统,会由长辈传授给年轻一代。蒙古族人举行的那达慕,也是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重要载体。
庄长宽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见证中华文化多民族基因的活化石。
从起源角度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源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军事活动、宗教祭祀等场景。这些体育项目承载着各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记忆。
从传承方面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口传心授、家族传承、节日庆典等方式代代相传,保证了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还是民族融合的见证,如摔跤在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中都有,各有特色。
从文化内涵看,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符号,它们记录各民族的精神气质、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诸多文化元素。
从项目特点看,各项目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特色。例如,花炮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是侗族等民族的传统项目;珍珠球源于满族的渔猎文化;攀椰流行于海南等地,主要模仿当地人爬树摘椰子的生活场景。
庄长宽总结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久弥新的原因:
他表示,继续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多种举措并行:加强理论研究,挖掘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加大投入,支持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创新;普及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体育项目的传播和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sosite.cn/zuixinwz/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