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科学杂志网站《科学圈内人》专栏发表一篇文章,题目为《中国的科学家经常引用本国的研究成果,是否扭曲了全球研究排名?》。文章引用了两项分析: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在2020—2022年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10%本文中,有62%的引用来自国内学者,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筛选出2000—2021年20个科学领域内排名前10%的460多种期刊发表的所有本文,研究显示中国学者本文获得的引用中,57%来自国内研究人员,这一比例在所有被研究国家中最高,而美国则以37%的本土引用率位居第二。
对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慕尼黑大学研究人员给出的解释是本土偏好,纠正了这一本土偏好后,中国在2000—2021年顶级期刊中的总引用量排名从第二位降至第四位,落后于美国、英国和德国。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中国在引文排名中的显著上升被夸大了。
客观地说,这些研究者对中国科研的发展现状比较敏锐,引用率的大幅提升恰恰是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直接表征。引用率浮肿是一个世界性现象,研究者给出的解释有合理的地方,但仅停留在表面。上述研究人员对与中国科技体制机制有关的深层原因并未涉及。
众所周知,引用率原本是管理者为了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质量而选择的一种评价指标。这一评价体系还预设高引用率代表高质量,从节省时间成本看,这既符合经济原则,又满足了客观评价的要求。因此,引用率指标快速被管理部门与科学共同体接受,要减少对引用率的过度依赖,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质量,除了引用率之外,还可以考虑本文的创新性和原创性、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科研项目的社会效益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贡献。
要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科研人员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发表本文为导向。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的研究,拿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要加强对学术不端的监管。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严厉打击剽窃、抄袭、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才能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真实性。
引用率提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我们既要看到引用率提升的积极意义,也要重视它带来的潜在危害。只有正确认识引用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导向,才能发挥引用率的积极作用,减少它的负面影响,促进中国科技的健康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sosite.cn/zuixinwz/100.html